在法國訪學期間,因為長著一副南方少數民族的面孔,我多次被問是不是菲律賓人或印度尼西亞人,也多次被當地法國人或游客問路。這最初讓我迷惑不解,后來明白了其中緣由。在巴黎,東方面孔很多,他們大部分屬于早期移民,早已成為巴黎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在巴黎街頭,華人快餐店、泰味餐廳、越南米粉店隨處可見。
根據法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法國總人口為6760萬,移民接近690萬人,其中來自東亞和東南亞的移民占6%,涵括中國、越南、柬埔寨、日本、韓國、老撾、泰國或菲律賓等國。
我到法國訪學的課題與中國南方民族和東南亞民族有關,因此這些移民群體也是我關注的對象。這篇短文記錄了我來法訪學后關于東亞和東南亞移民文化活動的四次經歷和體會。
農歷春節熱鬧非凡
巴黎的13區有Choisy和Ivry兩條街道被視為唐人街的核心區域,這里有中國紅、陳氏商超、巴黎士多等多家亞洲食品連鎖超市,可以買到幾乎整個亞洲各地的食品和調料。人們常常遠道而來,在此尋覓故鄉的味道。無論是東亞還是東南亞的移民,通常都固執地堅守著自己的飲食文化。
走在這個區域,可以聽到中國的普通話、東北話、北京話、潮汕話、閩南話等,以及東南亞的泰語、越南語、柬埔寨語。他們對外族人交流可用流利的法語,但在同族群內的交際用語基本都使用母語。無論是東亞還是東南亞的移民,都固守著自己的語音文化。
農歷新年是遠東移民的共同節日,中國人說它是春節(fête du Printemps),越南人說是越南新年(fête du Têt),韓國人也說是韓國新年(fête Seollal)。臨近農歷新年,幾乎所有遠東移民都會將自己的居住區裝飾一新,貼對聯、享美食,互相拜年,歡慶一堂。
2023年的春節,同樣熱鬧非凡,有新春游園活動,我也參與其中,頗有一番感受。與往年一樣,Choisy和Ivry兩條街的游園活動引人駐足,街道兩旁的樹上早已張燈結彩,眾多店面都貼上了對聯,門口掛著大紅燈籠。往來圍觀的人群堵得水泄不通,更是一景,在交叉路口處,區政府派來的警察維持秩序,很是忙碌。各種民間商會和商業集團,如Tang Frère組織了文藝團體方隊,有舞龍隊、舞獅隊、少林武術隊、神仙隊(八仙和唐僧師徒),有少數民族隊(朝鮮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還有漢服隊。最受歡迎的總是舞獅隊,他們每走到一家店門前,就敲起鑼鼓舞動一番,店家便會燃放一串震天響的鞭炮回應助興,并興高采烈地給舞獅隊送上紅包致謝。相比之下,步履歡快的舞龍隊也很吸睛,引得觀看的人群歡呼不斷。還有站在車上的花仙子,頻頻向人們喊著“新年快樂”和“Bon Annee”等祝福語。
客觀來說,春節的游園活動給我的感受是些許“混雜”和“脫節”。一方面,由于移民來源多元化,各族群的習俗和信仰匯集于此,凡財神爺、關公崇拜、媽祖崇拜、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崇拜皆歡聚在一起,不同的儀式與活動同時進行,在秩序上難免讓人有種混雜之感。另一方面,有些游園方隊無論是服飾還是他們所要展示的精神面貌,略顯脫節于時代。這是因為他們早已脫離了故土,在已經過去的幾十年里,無論是中國還是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較早的移民自然不掌握故土如今真正的精神面貌變遷。
春節無疑是遠東移民最隆重的節日,不僅是同族成員傳承文化的最好時機,也是向法國人和其他族群展示自身文化的好機會。圍觀的人群以法國人居多,他們對中國農歷春節游園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移民歷史博物館里,有許多照片展示了華人過春節的情景,他們穿著正紅的戲服,戴著戲帽,有的手舉著大燈籠上面寫有“國泰民安”,有的舉著精致的八角宮燈,體現出濃濃的中華文化味道。
遠東移民展覽見證160年歷史
時間來到2024年的龍年春節,巴黎國立移民歷史博物館(Musée de L'Histoire de L'Immigration)舉辦了“1860年以來的東亞和東南亞移民展”,向人們展示了近160年的遠東移民歷史,該展正是Tang Frères集團獨家贊助的。
展覽入口處有一個巨大的電子顯示屏,播放著某年有多少移民抵達法國。如下面這些:在1844年至1868年期間,有458名中國人和287名越南人被送往留尼汪島,在殖民地種植園或糖廠工作,作為“契約工”移民系統的一部分。
從1912年到1927年,有3000到4000名中國學生在蒙塔爾吉斯的勞工學習運動的框架下來到法國。
從1921年到1946年,有近500名中國學生在里昂的中法學院學習。
從1975年到1990年,法國接納了125346名東南亞難民,其中包括47160名柬埔寨人、35600名老撾人和42700名越南人。
2020年,在法國居住的東亞和東南亞移民后裔如下:出生于朝鮮的有67人,出生于菲律賓的有17414人,出生于泰國的有20763人,出生于韓國的有23681人,出生于日本的有24453人,出生于老撾的有48760人,出生于柬埔寨的有72465人,出生于中國的有125893人,出生于越南的有143865人。
從以上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遠東移民分批次來到法國主要有三個身份,一是跨國勞工,二是戰爭難民,三是留學生。一方面,東亞和東南亞諸國陷入了長期的戰亂,有的淪為西方的殖民勢力范圍,人民陷入長期的反殖民戰爭和抵抗運動中。大量的戰爭難民涌現,其中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難民大多前往法國謀求生路。另一方面,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法國人口損失嚴重,為緩解人口壓力,法方積極主動吸收外國勞工和留學生。早期的亞裔勞工通常進入法國本土或法屬殖民地的種植園或工廠工作,后期勞工多被培訓為軍人,僅1940年就有27000名來自東亞和東南亞的步槍手和工人被招募。博物館展示的大量實物和圖片資料,生動說明了這些移民的來歷和身份。
當時的法中友好協會起到了重要作用,為甄選和運送中國籍學生到法國留學服務作出了努力。若干里昂中法大學的師生合照,見證了從1912年到1927年有近4000 名中國留學生赴法勤工儉學。讓我驚喜的是,看到了兩份資料卡片,主人名叫鄧希賢(Teng Xixian),正是我們中國人所熟知的鄧小平。一張是他的居留證,另一張是1923年他在Hutchinson鞋廠勤工儉學時的工卡。他在這里度過了最青春但也是最艱辛的日子。
遠東移民文化傳承各具特色
無論是小巴黎內還是大巴黎區域,都分布著遠東的移民。美麗城(Belleville)和溫州人社區(Quartier Wenzhou)都是早期遠東移民的聚集地,第94省、77省和91省也住著大量遠東移民。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他們參與本地經濟文化的建設,同時致力于遷移、重建和傳承自己的文化。
在77省的布西圣喬治(Bussy Saint Georges)鎮,建有一座“佛光山法華禪寺”,2023年11月,我與友人相約來到這里參觀。從外觀來看,這是一棟普通建筑,進入內部卻有大雄寶殿、講經堂、觀音堂以及星云大師書法廳。預約參觀的人不少,通常上午聽經,中午吃齋飯,下午觀摩星云大師的書法,之后臨摹佛經字帖。
步入觀音堂,正面是千手觀音,左右兩側墻壁有觀音的33個化身像。這里放有若干桌椅,供有筆墨印帖,游客可以坐下虔心抄寫佛經或星云大師的佛教語錄,或《菜根譜》詞話。我的臨帖是“一臉微笑,給人歡喜溫暖;一件喜事,給人利益方便”。在星云大師書法廳中,展覽著他的“一筆字”作品,如“知行合一”“提放自如”“十修歌”等。這些詞話的內涵與佛法精神相結合,給人以啟發和凈化。與其說“佛光山法華禪寺”是莊嚴的佛堂凈地,還不如說是中華文化傳承的實踐基地,也是華人在異國他鄉努力重建的精神家園。
東南亞移民同樣堅守著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每年4月中旬便是宋干節(即潑水節),來自東南亞的泰、撣、佬族移民也有一些應景的慶祝活動。2024年4月14日,位于巴黎77區的莫伊西-克拉馬耶爾(Moissy Cramayel)按照傳統舉行了宋干節慶祝活動,于是我與友人相約前往體驗他們的節日氛圍。這個園林內塑有上百座佛像,或金色或銀色,佛像胸前都有示牌,寫著由某某家族或個人捐錢塑造。園中的主要建筑盧尼城堡(Chateau de Lugny)曾是個廢棄城堡,后來內部被改造成了佛堂,周邊還建有若干佛亭和佛塔,可謂一應俱全。
宋干節是傣、泰、撣民族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當天,園內早已聚集了上千人,他們中有的穿著傳統的民族服飾,根據服飾大體可分辨出不僅有來自東南亞各國的泰、撣、佬族,那些穿紗麗的人大概是來自印度東北部的傣阿洪,還有法國人和華人面孔。園中央搭建了一個舞臺,表演的節目有泰國音樂、舞蹈、泰拳等。舞臺四周坐滿了親朋好友,或圍桌而坐,或席地而坐。園子周邊配有一些美食攤位,出售涼拌木瓜、炒米粉等泰國菜。一些青少年兒童盡情潑水娛樂,上了年紀的人沿襲傳統在臉上抹上了白色顏料,青年男女則載歌載舞。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千佛之國,回到了東南亞。
除此之外,巴黎周邊還有其他佛教文化場所,比如位于12區的文森寶塔(Vincennes pagoda)屬于藏傳佛教。位于91省的埃夫里-庫爾庫隆寶塔(Evry-Courcouronnes pagoda),則是越南移民為主的漢傳佛教場地。日常生活中也能接觸到東亞和東南亞文化,比如我所居住的巴黎國際大學城里就有建